作者:王瑞芸
《西方艺术三万年》描述了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希望能帮到愿意了解西方艺术的读者朋友们。
英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说过这样一段话:“伟大的民族在三种手稿中写下他们的自传,这就是行为之书、语言之书和艺术之书。如果不读其他两本书的话,其中任何一本都无法读懂,但三本书中只有最后一本是值得信赖的。”“艺术之书”之所以被罗斯金赋予这样特殊的地位,就因为艺术把人与人的不同反映得最为鲜明。如果说人类的心思活动在别处可能要遮遮掩掩,在艺术中却不遮掩。显然,人的行为和语言在社会中受到的约束都比艺术更大,所以艺术的可信度反而更高,且内容浩瀚:社会历史、人心观念、禁忌崇拜、趣味爱好,全都可以搁进去。因此艺术直接就是一种文明最醒目的招牌,凡要了解某种文明,去看那个文明产生的艺术会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资料图片)
《西方艺术三万年》 王瑞芸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所有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艺术史系,它被作为一个研究文明发展的普设系科。这正说明,艺术不光是造型风格演变的事,它还是一个民族心思想法的直接外化。了解艺术其实也正是了解人,艺术的那点儿事,其实全是人的事;而人的那点儿事又全是人心观念的事。因此谈艺术史绝不是列出一张越来越长的艺术风格名单。本书的重点是借助不同的艺术样貌,呈现西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人看世界和对待世界的不同态度。
对此或许有人不认同:哎呀,学一点艺术史,能讲得出不同风格形式的区别,看画展时不是个“美盲”,就物有所值,别扯远了。但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扯远了”其实蛮重要。首先,只盯着艺术本身去谈艺术,读者会越学越难。西方艺术史学科经过百年的发展,艺术风格被研究得越来越细,学者们的书也越写越厚,弄得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感觉不专门拿出两三年的时间,休想一探艺术门径。我们何必挑这种难行之路呢?其次,我们若学会从人心和观念出发去了解艺术的变化,还会让自己的内心格局得到改善——这一点我是有自身经验支持的。
在开始学艺术时,我由于看世界的观念单一,因此跟很多人一样,只能欣赏一种艺术,即有形象的写实艺术,其他不能呈现具象的作品在我眼中都不算艺术。看到变形或抽象作品时,会立即排斥,认为那不过就是胡闹……而这种狭隘还真不是我自己独有的,西方的主流社会也曾经如此“狭隘”。西方的现代派刚出现时遭到全社会痛骂就是明证。更具体的一个例子是:1911年,纽约的一家前卫画廊为毕加索办了个小型作品展,那是毕加索的变形艺术第一次在美国露面,那位有眼光的画廊主好心建议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负责人不妨花2000美金把毕加索的这批展品全买下来,他认为特别值。可那位博物馆的艺术专家吃惊道:“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这家伙的东西怎么能算是艺术呢?”接下来的事读者一定都猜得到,那位专家后来把肠子都悔青了。
情况很明显,如果一个人心胸开阔,观念不单一,就能接受不同的东西。我有幸亲历了这样的过程:了解西方现代风格产生的种种原因后,我就不再排斥毕加索了,于是我内心的空间被拓展得能放得进两个艺术种类:古典写实艺术和现代抽象艺术。这种内心空间的拓展,让我受益良多。
首先,在面对不同风格的艺术时,我绝不会再手里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然后把超出尺子长度的东西全清理掉,不会了;其次,我发现,当自己变得对艺术更宽容和更能接纳时,这种心态多少会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待人处事——在面对不同人的不同观念主张时,无论是道德上的,还是宗教上的,我都会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持有的观念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内心一旦有了这种警觉,与人相处时就会减少冲突,增加和谐。发现学艺术史还能给自己带来这样的心量变化时,我简直觉得是赚到了,这等于“买一送一”:既学会和懂得了世界各地和各时期的种种不同艺术形式,同时顺便还把自己的心量扩大了,私下里我甚至觉得“送”的那个比“买”的那个还值呢。
我们真的要小心,人与人的审美标准差异都很大,遑论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了,用一种标准来看艺术,对一个人简直是灾难性的。另外要小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变化当成艺术持续不断的进步,千万不能那么想,艺术不是科学技术,它不存在落后与先进的区别,原始人的洞窟壁画所表达的,和一个现代画家所表达的,除了材料和手法不同,没有高低的区别,它们具有同样的生命力和同样充沛的观念含量。且不说不同观念是不可比的,那种分出高低或先进落后的想法,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排斥异己的人。
说到底,我们所做的任何学习,最终都是为了建设我们自己,让自己变成更好、更丰满、更受人喜爱的人。愿意了解艺术史的读者们,肯定是希望自己能欣赏种种不同艺术,比如学会接受古埃及那种似乎刻板的造型,接受中世纪那种虽然手法稚拙,但精神含量充足的宗教图像,当然还有毕加索的变形和抽象、杜尚的“小便池”和现成品……最终我们会在学会接纳不同艺术风格的过程中,学会接纳不同的观念思想,自己的内心空间也会因此扩大,大到古代圣贤所教导的那样:海纳百川。
诚心希望这一本从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去讲解艺术通史的书,能够帮助读者朋友们更方便、更容易地理解艺术,并通过艺术扩大自己的内心空间。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标签: